建筑艺术源远流长,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,也体现了他们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好习惯!
简简单单的木头构建的建筑能经历恒久的风吹雨打日晒。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,人们对天灾人祸从开始的恐惧到后来的战胜经历了很多的煎熬,也总结出了很多经验。古人的智慧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,
很多建筑中大殿的殿顶最高处都有吞脊兽(鸱吻),看似是在大搞“避雷”的封建迷信,其实确有“防雷”的实效在里面。
因为鸱吻是龙王的儿子,所以鸱吻有灭火消灾的作用。大殿修完最怕的就是地震和雷火,为了防震就只能花大价钱把大殿修结实,而雷火就比较难了——古代大殿多由木头制造,殿内的烛火只要勤于看护,按时熄灭,难于引发火灾,而雷火就不同了,瞬间上万度的高温能让建筑当时就燃气大火。人们同过实验和经验选取了一种琉璃件的吞脊兽用来引雷和避雷。在大雨瓢泼间,一个巨雷击中吞脊兽,吞脊兽瞬间被击成粉碎,雷电巨大的能量沿着雨幕并由墙壁上的雨水直接传到地下,就可以让建筑避免毁坏。这个吞脊兽就是避雷器。
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建筑都体现着古人的智慧,武当山的“雷火炼金殿”奇观,洞庭湖的“慈氏塔”胜状。
安文思的著作《中国的十二大奇迹》于1688年译为法文和英文,他记述的中国防雷措施比美国富兰克林在1752年提出用一根铁棍子(译为避雷针)拦截雷电以保护建筑物的方法要早一个世纪。在1252年重建的湖南岳阳慈氏塔利用塔顶铁杵拦截雷电,并用6条从铁杵至地面的铁链将雷电流引到地面消散,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防雷装置吧?
如今,依然有不少古建筑在精心保护下徐徐而立,但其防雷的性能是否达标却不得而知,古建筑是人类发展中的结晶,所以在此,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对古建筑进行严格的防雷安全排查,对防雷装置安全不达标的建筑积极进行整改和安装。保护历史文物,让国粹经典源远流长。
- 凝神聚气,砥砺前行 ——三八妇女节暨易龙22周年庆
- 易龙
- 2023-03-08
- 祝贺|易龙再度获得《智能建筑》杂志评选“智能防雷系统十大匠心产品品牌”荣誉
- 易龙
- 2023-02-23
- 祝贺|易龙数字展馆亮相超维元宇宙生态大会
- 易龙
- 2022-12-16
- 庆贺:《SPD智能监管预警系统》通过专家鉴定八周年
- 易龙
- 2022-09-23
- 【新闻】2022易龙年中总结大会
- 易龙
- 2022-08-01
- 【喜报】易龙通证ESS在京安交易所正式上线交易
- 易龙
- 2021-12-27